不同文明形态之借鉴与对比
美日文明研究
特朗普上台是美国选民的基督教道德文化占上峰吗?
文章概述:本文概述日本的羞耻文化(Shame Culture)、美国道德伦理的基督教基础以及美国的利己主义与外交政策等问题。
我们对以上这些复杂的话题值得深入探讨,以下是对以上提出的观点进行的系统分析:
1. 日本的公域“耻文化”与私域差异
羞耻文化(Shame Culture)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评价,尤其在公共领域(公域)表现突出,而在私域则有所不同。
公域(公共领域)特点:
重视外界评价(世間体):日本人在公共场合非常注重礼仪、规则和他人感受,避免“丢脸”。
行为规范(空気を読む):强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社会氛围,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ない):公共行为中极力避免影响他人,例如在地铁上保持安静。
私域(私人领域)特点:
在私下场合,日本人可能更自由地表达自我情感,行为更加随性。
有学者认为,在私人生活中,日本人可能并不像公域那样严格遵守社会规范。
《菊与刀》的观点:
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强调,日本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羞耻文化”,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压力而非内在道德驱动。
但这本书也因其基于战时研究,存在过度概括的问题。
我的对我的上述意见的总结:
日本人对公共行为的高度约束和对私域的相对宽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公域羞耻,私域放松”的文化模式确实是日本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2. 美国道德伦理是否建立于基督教正直文明?
美国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但是否仍以传统基督教伦理为主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督教对美国道德伦理的影响:
建国初期:美国的法律、道德和社会规范深受清教徒价值观影响,强调个人奋斗、正直和节俭。
《独立宣言》和宪法中的部分理念(如人人平等、自由权利)也带有基督教价值观的影子。
现代美国道德伦理的多元化:
世俗化(Secularization):随着社会进步,美国逐渐向多元文化和世俗价值观转变。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移民社会带来了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督教伦理已不再是唯一主导力量。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部分冲淡了传统宗教道德对社会的影响。
希拉里与克林顿家族的案例:
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失败中,道德争议(如私人邮件服务器事件)确实影响了公众信任。
比尔·克林顿因“莱温斯基丑闻”被弹劾,反映了美国公众对政治人物道德的关注。但他们在下台后依然活跃于公共事务,说明美国公众对个人成败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持复杂态度。
反思:这表明美国社会对道德缺陷的包容度较高,尤其是当一个人的能力或影响力仍然显著时。
美国的道德伦理虽然起源于基督教,但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多元化和世俗化。政治人物的道德问题在选举和舆论中起作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3. 美国的利己主义与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保护历来体现了利己主义(National Self-interest),尤其体现在对外战争和干涉政策上。
华盛顿时代的中立政策:
乔治·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强调,美国应避免卷入外国纠纷和战争,实行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政策旨在保护美国刚建立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避免被卷入欧洲列强的战争。
转变与战争干涉:
珍珠港事件(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才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符合美国“被动应战”的利己主义战略。
冷战时期:美国转向干涉主义,通过援助、代理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遏制苏联扩张。
现代战略:全球反恐战争、干涉中东事务,逐步由孤立转为全球干预,尤其在维护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
利己主义与“养虎为患”
二战后扶持日本和德国,促进经济重建,以对抗苏联,但也让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快速崛起。
阿富汗和塔利班:冷战期间美国资助阿富汗武装反抗苏联,结果在911事件后,这些势力转而威胁美国。
中东政策:美国长期干预中东,支持部分政权,间接导致地区动荡。
综合总结:
今日日本文明的驱动力量和美国政策的主流思想。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优先,但这种绝对利己的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带来了反噬效应,如“养虎为患”。从孤立主义到全球干预,美国的政策反映了其在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复杂权衡。
1. 日本的羞耻文化重视公域行为规范,私域则较为宽松,体现了社会压力对行为的强大影响。
2. 美国的道德伦理虽源于基督教,但现代已多元化和世俗化,政治人物的道德缺陷与公众接受度呈现复杂关系。
3. 美国外交从华盛顿时代的孤立主义到现代的全球干涉,展现了基于国家利益的利己主义,但也导致了不可忽视的战略风险。
4,在特朗普选举中,特朗普上台是美国选民的基督教道德文化占上峰吗?不是的。美国国民虽然占多数依然秉承利己和实用主义,但今天,大量的对哈里斯副总统模式从底层奋斗,追求一个正义世界的对理想主义的支持,依然证明,在美国,理想主义依然浓郁。
二,特朗普的当选后深思今日美国力量的思想驱动。特朗普当选并不完全是美国选民基督教道德文化占上风的体现。相反,这一现象更复杂,涉及美国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利己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现状不满的多重交织。
1. 基督教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虽然美国的建国理念和早期道德伦理深受基督教影响,但现代美国社会已变得更加多元和世俗化:
世俗化趋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再将宗教信仰作为政治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年轻选民更关注经济、环境和社会正义问题,而非宗教伦理。
多元文化背景:美国社会因移民多样性而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基督教伦理已不再是唯一主导价值观。
特朗普的选民基础:虽然特朗普在白人福音派(Evangelical Christians)群体中有很强的支持,但他的整体支持者更倾向于民族主义、反精英、反全球化和经济民族主义等立场,而不是单纯基于基督教价值观的道德支持。
2. 利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驱动
特朗普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更多地强调了国家利益优先(America First)和经济保护主义,这与美国长期以来的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一脉相承:
经济民族主义:特朗普强调制造业回流、对外贸易保护和打击非法移民,这些政策迎合了中下层白人选民对经济不安和全球化冲击的不满。
反建制情绪:许多选民支持特朗普是因为他挑战了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反精英姿态,而非出于对基督教道德文化的认同。
外交政策上的利己主义:特朗普政府削弱多边合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伊朗核协议》,推行“美国优先”战略,强调短期国家利益而非全球道德责任。
3.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特朗普的胜利也标志着美国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抬头:
民族主义情绪:特朗普强调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迎合了部分选民对移民和全球化的不安。
民粹主义倾向:通过直接与基层民众对话、利用社交媒体绕过主流媒体,特朗普塑造了“反建制、反全球化”的形象,赢得了不满现状选民的支持。
文化焦虑:部分白人中下层选民因担心身份认同危机和经济地位下降,转而支持强调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候选人。
4. 理想主义仍存在但影响有限
尽管美国社会中仍存在支持副总统哈里斯那样从底层奋斗、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群体,但在2016年特朗普胜选中,这种理想主义力量未能成为主流:
青年选民和多元族裔倾向理想主义,但投票率和动员能力相对较弱。
经济焦虑和安全担忧使得一部分选民更倾向于支持直接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政策,而非理想主义价值观。
综合结论
特朗普的上台并不是美国基督教道德文化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而是美国选民对经济焦虑、身份危机和对全球化不满的反应。这一现象更多反映了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尽管美国社会依然保留对公平正义等理想主义价值的追求,但在特朗普的胜选中,这种理想主义并非主导力量。
这些问题涉及文化、政治与历史的深层关系,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反思。
比较文明与跨文化
和制汉语——不断迭代学习先进文明的日本
——日语中为什么有中文?
1. 汉字传入:
在公元5世纪左右,日本通过朝鲜半岛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因为日本原本没有文字系统,为了记录语言和传播文化,日本采用了汉字来表达本土语言。
2. 佛教文化传播:
随着佛教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大量的佛教经典、概念和术语(如「仏」、「寺」、「僧」)也随之传入。这些词汇丰富了日本的语言和文化。
3. 汉文典籍影响:
在古代,日本的贵族和知识分子普遍学习汉文(即中国古典汉语),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书、诗歌和典籍。例如《日本书纪》和《万叶集》中都使用了大量汉字。
4. 和制汉语(和製漢語)的创造与传播:
近代(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思想和制度,创造了大量基于汉字的新词汇(和制汉语),用于翻译西方概念。这些新词随后被中国引入并广泛使用。例如:
政治(Politics)
经济(Economy)
科学(Science)
哲学(Philosophy)
文化(Culture)
这些词汇虽然是汉字构成,但概念和组合方式是日本人根据需要创造的。
5. 文化交流与借用(双向影响):
中国与日本长期的文化交流导致了语言上的相互影响。中国古代影响了日本语言和文化,而日本在近代通过和制汉语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语言。这种双向的文化借用和交流是中日两国历史交往的重要特点。
总结:
日语中有大量中文(汉字)是因为历史上日本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和相关文化内容,后来日本人又创造了许多基于汉字的新词(和制汉语),这些词汇被中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借用。这是两国长期文化交流与互相影响的结果。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高频的从日本引入的大量的和制汉语日文词汇(日本化中文),大约有3000-4000个,尤其是在政治、宗教(佛教)、哲学和科学领域。例如,「文化」「経済」「哲学」等词汇直接源于日文。中国从日本引入了大量由日本人基于汉字创造的新词汇,这些词汇在政治、哲学、科技等领域被广泛采用。这些词汇虽然使用汉字,但它们的组合和含义是日本独创的。这是文化交流的典型例子。
美国应届政府的利益规避法
●美国政府利益冲突法或相关的道德行为规范
南柯舟总结
■为了杜绝应届政府为自己谋取利益,在美国,确实有一些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如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在涉及特定政策或立法时,可能会受到道德规范或法律的限制,以防止个人利益与公职责任冲突。
一,相关的条款和规则
1. 利益冲突法(Conflict of Interest Laws)
联邦政府的利益冲突法明确规定,公务人员不得参与任何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经济利益的事务。例如,如果一名立法者起草了关于薪资增加的法律,他们通常无法立即从中受益,避免明显的利益冲突。
2. 《美国宪法》第27修正案
这一修正案规定,国会议员所通过的关于自身薪资的任何变动,必须等到下一届国会开始后才生效。这确保了议员不能直接立即受益于自己通过的加薪政策。以下是关于美国国会议员薪资调整的具体法律条款和相关案例。
内容:该修正案规定,任何关于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薪资的法律,在新一届众议员选出之前,不得生效。
背景:该修正案最初于1789年提出,但直到1992年才获得足够州的批准而正式生效。其目的是防止国会议员通过立法立即提高自己的薪资,从而避免利益冲突。
案例分析
薪资冻结与调整:
薪资冻结: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会议员的基本薪资一直保持在174,000美元,已有15年未作调整。
近期讨论:2024年,国会讨论了可能的薪资调整。根据报道,若临时预算案在国会通过,议员的工资将从明年1月开始上涨3.8%,达到180,600美元。然而,这一提议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议员和公众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应提高议员薪资。
这些法律条款和案例体现了美国在防止政策制定者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
深入分析:美国利益冲突与薪资调整规则:
以下内容将更详细地剖析利益冲突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实施案例:
1. 美国《利益冲突法》(Conflict of Interest Laws)
《美国利益冲突法》(Title 18, Section 208 of the U.S. Code)明确规定,联邦政府雇员不得参与可能对其个人经济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
适用范围:涵盖联邦政府的雇员、官员、和国会议员。
具体内容:如政策制定者在参与决策时,其个人或近亲属拥有该领域的财务利益,则被视为违法行为。
例外条款:如果当事人获得特定豁免(ethics waiver),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参与决策。
2. 国会议员薪资调整的延迟生效机制
根据《美国宪法》第27修正案,国会议员不得通过立即增加自己的薪资。
案例:
2009年国会议员薪资冻结:由于公众对经济危机和国会表现的普遍不满,2009年后议员主动放弃薪资上涨。
近期争议:一些议员提议重新评估薪资标准,声称调整薪资可以吸引更优秀的公众服务人员加入,但大多数提议面临舆论压力而被搁置。
3. 道德规范实施案例
案例一:2012年《股票法案》(STOCK Act)
该法案禁止国会议员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股票交易,同时要求他们及时披露财务交易。
背景:此前,曾有多名议员因利用其政策内幕信息获利而引发社会关注,该法案旨在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案例二:利益冲突豁免争议
某些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可能因职位的特殊性申请豁免。例如,2017年,时任总统特朗普因大量家族企业受到政府政策影响而引发利益冲突争议,但他通过信托基金进行部分财务隔离以避免违反法律。
法律的意义与争议
意义: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政策的公正性,防止滥用职权谋私利。
争议:有批评者认为,某些豁免条款仍然留下漏洞,可能被权力阶层滥用。
3. 道德行为准则(Ethics Rules)
各州和联邦政府的官员都需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通常禁止官员参与可能直接影响其私人利益的政策决策。
这种规定的目的是防止政策制定者滥用职权,利用公职为自己谋取利益
■总结
美国法律通过利益冲突法和道德行为规范确保政策制定者的公正性,而《宪法》第27修正案则直接限制了薪资调整的即刻实施,避免利益冲突。然而,这些制度的实施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复杂的挑战和争议。
■东西方不同发展史及其缘由问答
——南柯舟与致远对话录
南柯舟整理和答问
●我爱骑车/问:不是说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
●致远答:我不认可[呲牙]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是在认知的原地轮回徘徊。
●致远:宗教也需要改革,基督教就是在改革中得到认可的,中世纪的宗教也是不容置疑的。
●南柯舟:@我爱骑车🚲 这种论调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天花板是科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但不等于你在没有对哲学有深刻的研究了解认知之前就进入神学世界并可以立刻对神学、哲学或神学哲学都能获得正确认知。基督教神学思想固然充满善、爱、正义,但现实世界中,想建立一个正义世界,惩罚邪恶更加重要,没有高效的、及时的、严苛的惩罚邪恶的法治,就不会有正义的诞生。哲学的最终,是要产生一个科学的治理体系实现一个正善的社会和世界,所以说:哲学的天花板是科学。而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天花板是科学,两者互相实现反思,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终走向科学,缺一不可。
●南柯舟:既然中国的教科书说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那么为什么中世纪诞生了很多科学家?大家理解吗?
●致远:中世纪的教会专制很压抑,但并不是说没有进步,相反,也诞生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思想家,有许多的科学发现与创新,因为有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希腊先贤创立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导。
●南柯舟:更重要的是,有苏格拉底在历史上为了真理献身的一种一往无前不畏一切的求真精神激励着欧洲的科学精神。
●致远:其中的逻辑学划分了时代,人类正式进入了现代文明。牛顿不过是用古希腊先贤编织的网网到了三条大鱼而已。欣赏经典音乐与艺术也应如此,必须了解人类的历史与人性,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
●南柯舟:中国的逻辑学在春秋时发端后迅速湮灭了。造成了历史性的逻辑学断代。古今中外,任何帝王都不需要逻辑学,中国也如此,中国帝王王权在法权上,但欧洲君王王权在法权下。为何有这样的分野?在欧洲,苏格拉底的舍身求真再加基督教爱真善美救赎精神,铸造出了西方精神。而中国不要这些精神,拒绝这些精神食粮。为什么会导致这个问题呢?中国帝王王权在法权之上,欧洲君王王权在法权之下。法与规则,也是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和世俗之见在教理教法在血与火的斗争淬炼中诞生的。
●致远:个人认为,听音乐也是一个识人的过程,认识音乐家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与态度。毫无疑问,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是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的,这三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文化背景决定的,觉醒后的人会追求人生的终极目标,寻找人的终极价值,这一行为又会对人的三观有修正作用,不仅如此,群体性的觉醒也会改变文化。因此有哲学家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意识觉醒后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的能力与水平决定并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要深刻地认识一个人,应该着重认识他的三观,三观不仅可以看出认知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确立一个人善与恶的体质。
秀容古城的东西文化比较盛会
Reference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Civilisation
10 Apr 2024
---- An East-West Cultural Comparison Gathering in Xiuyong Ancient City,
the hometown of Mr Yuan Haowen, the literary master of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在金元大家元遗山故里秀容古城的
一场东西文化比较盛会
继2024年4月3日至4月9日,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博导兼《中国文学年鉴》编委,北京大学博士路文彬教授在参与了于美国爱达荷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特别活动后,随即应著名诗人北遥邀请,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教授近日又带着项目莅临山西忻州秀容古城,进行观光、游览、考察、讲学。两位教授在遗山书局联合做了主旨演讲,进行了一场关于当代诗歌的讲座。
在遗山书局的讲座由路教授和谭教授共同做了主旨发言,并与忻州、太原和全国来忻州旅游的部分游客进行了互动交流。
谭教授首先讲到了当代诗歌的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大量的诗人们的写作内容,其实是在重复自己昨天的内容。随后,谭教授谈到了诗歌的题裁内容,比如非主旋律诗歌、主旋律诗歌。
在讲到诗歌时,路教授从中国诗歌的题材、内容,体裁狭隘性,讲到诗人的功利性、乃至诗人不致力于提高诗作质量,反而关注于名声,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作为《中国文学年鉴》的编委,他在编写《年鉴》时,致力于汲取真正写出好诗的新作者,为中国文学输入新鲜血液的活力。他认为中国诗歌作出贡献的,往往是过去那些民间诗人,民间文学作者,比如少数民族文学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传》……在互联网兴盛以来,尤其是那些互联网诗人……
最后,路教授提出中国文学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转变,为过去的爱情中始终念念不忘的“问世间情为何物”,添加上新的内容,要从感受性的语言向思考型的语言,视觉型的语言变化、转变。
其次再从文学的语言、思想、派别,分析到中国文学中的中国式爱情,路教授的演讲从东西文化对比入手,详细的阐述了听觉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不同,心觉文化与思觉文化的不同。
在另一场讲坛里,路教授分析了中西文化和文明对比,他讲到中国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中国爱情也植根于农业文明。中国的文明是声音与感受形态的,西方的文明是视觉与思考形态的。
路教授从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方面,从文化形态,到文学形态,分析出中国爱情的人际关系本质是利益索取,情感依赖,人格依附,路教授分别从社会,人文,经济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爱情和婚姻中的理性主义。
路教授认为,中国社会不存在所谓的Love,只存在中国式感情依托和情感依附,经济依附,人格依附,地位依附,财富依附,这样的依附根本不是西方认识中的love——爱情。
午餐在秀容古城就餐,谭教授和路教授盛赞了忻州城的面食美食,油糕、黄米点心等等忻州的面食和糕点。餐后,南柯舟建议由梁生智秘书长起头用拿手娴熟的小调为客人们引亢高歌,随后多才多艺的谭教授、路教授,一一相继“献唱”、北京戏剧学院毕业的诗歌爱好者吟咏了元好问的《雁丘词》,其专业的美声颂腔尤其动情,而两位教授高亢的地方小调引来饭店食客频频赞美,待我们走出饭店,三桌客人依然齐声喝彩。
餐后谭教授乘着酒劲,在书店挥毫泼墨,南柯舟陪同路教授在秀容书院下院、中院、上院对部分景区景点边走边聊、随心游览。畅谈元好问的逸闻野史,以及其对建设文明忻州、美好忻州的重大意义。
金元一代文学大师元好问和交城人张德辉在阻止元军大举在北方实施杀伐屠戮政策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蒙元定宗二年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忽必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张德辉回答说:“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见。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馀则武弁世爵,若论军国大计,又皆不预;其内外杂职,以儒进者三十之一,不过阅簿书、听讼理财而已。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忽必烈暗中称许赞赏。于是随后忽必烈接受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提议的“儒教大宗师”称号。忽必烈之所以最后在大都(今北京)建元称帝,创建中国式的元朝,能建立一套以传统中国中央集权作蓝本的政治体制,例如设立了三省六部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使得杀戮停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本次讲座是由山西省忻州作家协会秘书长、秀容博物馆馆长梁生智先生主持的。
附录1:路文彬教授拜谒了诗人元好问墓地并赋诗一首:
路文彬Ⅱ谒元好问墓
遍野的杏花,暖阳春雪
清明的雨水,往事里低徊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那年,你十六岁
便有这爱之天问
而今,这迟到八百余年的亲近
却是我伫立于你的墓前
我问泥土问青草问吹过的风,
问你坟头生出的参天大树
你可在这里,我可在那里
独独不问情为何物
八百余年的时光,数十万个夜晚
烛火沉寂,灯光眩目
笔墨干涸,书页漫卷
听不见回声的追问
已在眼睛里聚沙成塔
情是无奈的流逝
情是不舍的依恋
情是时间的绝望
遗山先生,单纯的心灵
唯有深邃的头脑可以慰藉
2024.4.8 忻州
附录2,路文彬教授部分已经出版作品如下:
In English:
Professor Lu Wenbin's works encompass a wide range of genres, reflecting his deep involvement in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He has authored novels, essays, academic works, poetry, and more. Here's an overview of his contributions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1. Novels:
- "流萤" (Fireflies)
- "天香" (Heavenly Fragrance)
- "你好,教授" (Hello, Professor)
- "水晶" (Crystal)
- "深海沉默" (Deep Sea Silence)
2. Essays:
- "阅读爱情" (Reading Love)
- "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 (Who Harmed Our Love)
- "被背叛的生活" (The Betrayed Life)
- "当教育遇上电影" (When Education Meets Film)
- "昨日姗姗来迟" (Yesterday Came Late)
- "陪女儿一起成长" (Growing Up With My Daughter)
- "所有灯火只是为了不让夜晚失传" (All Lights Just to Preserve the Night)
- "为孩子解读<儒林外史>" (Interpreting 'The Scholars' for Children)
- "我的沉醉史" (My History of Intoxication)
3. Academic Works:
- "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 (The Real Demands of Historical Imagination)
- "视觉时代的听觉细语" (Auditory Whispers in the Visual Age)
- "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 (Visu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Deafn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 "理论关怀与小说批判" (Theoretical Concerns and Novel Criticism)
- "历史的反动与进步的幻象" (The Reaction of History and the Illusion of Progress)
- "中西文学伦理之辩" (The Ethical Deba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4. Poetry and Short Stories:
- "我曾在你碧空下的火焰里迷失" (I Was Lost in the Flame Under Your Blue Sky)
- "旧爱时光" (Old Love Times)
5. Children’s Literature:
- "一月的宠物" (January's Pet)
6. Translations:
- "迷失的男孩" (The Lost Boy)
- "我母亲的自传" (My Mother's Autobiography)
- "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
- "女性与恶" (Women and Evil)
- "鸟儿街上的岛屿" (Island on Bird Street)
- "动物英雄" (Animal Heroes)
- "皇家兔" (The Royal Rabbit)
- "三个座位的宇宙飞船" (The Three-Seated Spaceship)
These works showcase his broad literary talents and his commitment to exploring complex themes such as ethics, histor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multiple literary forms.
备注:路文彬教授的诗文集售卖链接
#小程序://当当购物/b1dqMAoF1F21Kvw
蒙古的兴衰与文明进程的错位
——南柯舟深度剖析
2024.3.20
清华大学的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先生最近有个演讲,他认为迁徙实现了文明。吴教授似乎未完全理解,陆地游荡迁徙并非构成人类理性发展的根基。相较之下,海上渔猎活动却展现了人类协作的必要性,它需要人们紧密合作以抵御狂风巨浪,进行船只和桅杆的修补,这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的持续。这种海上的共同努力,与陆地上的迁徙活动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并未成为推动理性进步的关键因素。以历史上著名的蒙古族为例,尽管他们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却长期未能融入到基于理性发展的文明进程之中,这最终导致了蒙古帝国的衰落。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理性的成长与发展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它代表了人类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数学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和偏好,这不仅仅因为数学的逻辑严谨,更因为数学是探索宇宙真理和人类理性的重要工具。从古希腊的希帕媞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再到近现代的笛卡尔、莱布尼兹、维特根斯坦、罗素,他们不仅贡献了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数学和科学的进步。这一点,与蒙古帝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古帝国虽在军事、行政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却未能在理性文化和科技方面达到同样的高度。
在早期社会结构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聚居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商鞅的变法,通过编户纳籍制度,不仅为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人们聚集居住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到了汉代,逐渐演变为儒家的亲近“三纲五常”学说。在这一思想体系下,人们聚族而居,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社会单位,排斥外来者和异质文化。这种思想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最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新思想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回望蒙古帝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他们一度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广阔的帝国,但他们在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上,却没有与当时世界上其他文明相匹配的进展。他们未能充分吸收和融合被征服地的文化和科技,也未能在自身文化内部激发出足够的创新力。这种缺乏进步的状态,不仅限制了蒙古帝国自身文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长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其他文明,尤其是那些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在内部促进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文明,我们会发现这些文明往往能够更持久、更稳定地发展。这是因为文明的进步不仅仅建立在征服和扩张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理性、知识和科技的基础之上。理性的发展使得文明能够以更加深入和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世界,而科技的进步则为社会提供了更有效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
这也是为何海上文明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原因之一。海洋文明的发展往往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和更紧密的协作,这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相反,那些闭塞的、排外的或过分依赖传统而不愿意接受新思想的文明,最终往往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
因此,蒙古帝国的衰落可以被视为一个警示:没有哪个文明是可以独立于世界发展之外的。每一个文明都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对于个别文明的建议,更是对于所有文明的普遍真理。未能跟随世界价值观和文明进步步伐的文明,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历史抛弃。
从蒙古帝国的历史中,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是,开放、合作与创新是任何文明想要长久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的一笔,而不是成为历史的尘埃。南柯舟在其文字中所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历史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文明都面临着选择:要么开放自我,与其他文明共同进步,要么坚守陈旧的思维模式,最终走向衰落。蒙古帝国的历史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例证。
从蒙古帝国的衰落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考,不仅仅局限于蒙古或任何一个特定的文明。世界历史上的许多文明兴衰更换,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明是否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是否能够在理性、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其他部分保持互动和交流。
此外,文明的交流并非单向流动,而是多元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涉及科技和经济,还涉及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文明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学习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例如,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东西方文明通过这条路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距离感也在不断缩短。这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处理文明间的差异、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全球一体化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南柯舟所提出的“跟随世界价值观和文明进步”的观点。这不仅意味着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更意味着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共享的世界。
总之,蒙古帝国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应该孤立自我,而应该拥抱变化,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交流,共享智慧,各个文明才能共同向前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南柯舟的思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探索民族性格的文化与艺术基因——中西文明塑造不同人格——人的胸怀宽广≠涵容力高
●南柯舟/文
概述:精神分析学家拜昂(Bion)的观点是:只有一个充满感情和思想的内在心灵空间,才能够释放出感情和思想。这是他的核心观点。一个人没有感情也没有思想,他怎么能够释放出感情和思想呢?
序言:一个人只有以强大的“涵容力”,构建丰满的个人人格魅力和谦卑之心、不因利益而谋害、构陷、污蔑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由衷尊敬。人心内在的本质与社会形态虽然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具体到个人与个人的不同修养和知识程度,它们具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一个人是非常无知的,那么他会表现出非常野蛮的行为和举止。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人的行为频频的表现出野蛮的言行和举止时,可以判定他在知识上是“匮乏”的。以此可以反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如果一个族群普遍的、频频的表现出野蛮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也可以证明,他们的族群文化骨子里是极为粗糙的,缺乏“涵容力量”的。
经常跟有些人聊天,说起别人的时候,他头头是道,说别人心胸不宽广,轮到自己的时候,他们心胸极其狭隘,言语龌龊。这样的人做事的时候,也许有非常高广的容人之量,但是它的“涵容力”是严重不足的。什么叫做“涵容力”呢?就是站在别人的视角,别人的视野,别人的处境,能以涉事/设身/处地的“细腻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人的胸怀宽广≠涵容力高,这是我的一个定义,当然,这个定义它是有来头的。
1967年的时候,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莱德·拜昂(Bion,1967),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著作中使用了一个概念,叫做“涵容”。他说这是储藏在人类精神内部的充满感情和思想的细腻的“内在空间”,它才能够释放出“人类的”感情和思想,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我因而就忽然想起,是什么制造了“充满感情和思想”的“细腻的内在空间”?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艺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艺术的载体,西方艺术之中,充满了人和动物,尤其是宠物。很多中国人厌恶宠物,对待猫狗不好的人,对人也不一定好。但是对待猫狗特别走极端的宠爱,而对人不好的人也是有的。中国画里,大多一般是山水花鸟占据主流,太多不涉及人的内容,涉及人的东西,而且在中国艺术会话中,有人像的画作,总是往往将人表现为特定阶层的存在,比如说伟人、大官等等,毫无世俗生活的气息。而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往往将具有高低不同阶层的人,尤其在照相摄影绘画的时候,会按照大小官阶的不同,作出人物大小不同的选择取舍安排,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对人类人格尊严进行践踏的文化,这就是根本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很难引起对人的爱的联想和关怀,引发不起对人本身的爱和敬畏,引发不起涵容这种内在的细腻的心理空间,它所引起的是对地位、财富、权势的畏惧和臣服。西方的艺术是通过具体的物象、形象和亲身感受来培育这种思想感情的,但是东方的通过文字的说教,通过艺术的灌输。在很多社会现象当中,给人予以包抄、围堵、构陷、困境,根本就无法培养起这样的感情。
中西文明塑造不同的人格,畏惧和臣服,只能带来恐惧、懦弱、反逻辑、暴力逻辑、缺乏理性,它不会带来真正的尊敬和宽容,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一旦一个官员失势,就会导致门可罗雀的现象发生,因为他们的人格不是通过道德品质建立的,而是通过“权势”的利益链建立的。
一个人只有以强大的“涵容力”,构建丰满的个人人格魅力和谦卑之心、不因利益而谋害、构陷、污蔑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由衷尊敬。
人心内在的本质与社会形态虽然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具体到个人与个人的不同修养和知识程度,它们具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是非常无知的,那么他会表现出非常野蛮的行为和举止。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人的行为频频的表现出野蛮的言行和举止时,可以判定他在知识上是“匮乏”的。以此可以反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如果一个族群普遍的、频频的表现出野蛮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也可以证明,他们的族群文化骨子里是极为粗糙的,缺乏“涵容力量”的。
结语:在探索民族性格的文化与艺术基因时,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文明如何通过各自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塑造不同的人格特质。特别是,本文强调了“涵容力”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人的胸怀宽广与涵容力之间的区别。涵容力不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容忍,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同理心和对不同观点的接纳能力,这在构建个人人格魅力和社会和谐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引用了威尔·弗莱德·拜昂(Bion, 1967)的理论,他在精神分析学中首次引入了“涵容”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充满感情和思想的细腻内在空间,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因素。此外,本文通过比较东西方艺术传统和社会现象,探讨了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涵容力。
中西方文明在艺术表现和社会结构上的根本差异,为人格的形成提供了不同的背景和资源。西方艺术的个人主义倾向与东方艺术的集体主义倾向反映了各自文化对个人角色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本文指出,这种差异导致了对涵容力的不同理解和表现,从而影响了人们如何构建个人人格魅力和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本文强调,通过增强个人的涵容力,可以促进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更加积极的人际互动。涵容力的培养需要深入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和观点,这对于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理解和合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Bion, W. R. (1967). *Second Thoughts: Selected Papers on Psychoanalysis*. London: Heinemann.
■简介亚洲国家的四种宪政模式
南柯舟/文
中国文化与中国现今的文明状态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与把中国已经引导向现今的复杂局势也息息相关,中国未来要走向怎样的现代文明,中国的政治是否可以引导向现代文明中的宪政文明。我们有必要参照现今的亚洲文明政体形式:
现今亚洲有几种文明:
一,台湾模式。考试、监察、行政、立法、司法,五权分立。台湾现在宗教林立,在这点上确实像美国的自由制度,巫婆神汉,只要是自己立一个宗教,立一个党派,有人相信,就可以成立。汉文化就变成这样的自由文明。“五权分立”,这一点上确实是从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中演化而来,略有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台湾的五权分立包括:
立法权:由立法院行使,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
行政权:由行政院行使,负责政府日常运作和政策执行。
司法权:由司法机构行使,负责审判案件,解释法律。
考试权:由考试院行使,负责国家公务员的选拔和监督。
监察权:由监察院行使,负责监督公务员和政府机构,确保其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这种分权机制旨在确保政府权力不会过度集中,通过各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来保护民主和法治。
至于宗教自由,台湾确实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美国的宗教自由制度。台湾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宣传和练习自己的宗教。这种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促进了多种宗教的兴起和发展,从传统的佛教、道教到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各种新兴宗教和信仰体系都在台湾找到了一席之地。
台湾的这种宗教自由和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信仰,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多元也表现在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得台湾成为一个多元共存的例子。
二,日本模式宪政,以美国帮助日本订立的宪政为主要模式,内阁之下各省(部)负责制,以神道教传国。以东密,儒教,等等宗教为主。具体来讲如下:
日本的宪政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是基于美国的占领力量帮助制定的,这导致了日本现行的“和平宪法”或称为“日本国宪法”的诞生。这份宪法于1947年生效,确立了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尊重基本人权、维护和平主义和实行议会民主制等原则。
日本宪政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和平主义:宪法第九条放弃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限制了日本拥有和使用武装力量的权利。
2. 皇室的象征性角色:日本宪法定义天皇为“国家的象征”和“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并规定他没有政府事务中的权力。
3. 立法机构:日本的立法机关是一个双院制的国会,由一个选举产生的众议院和一个部分选举、部分任命的参议院组成。
4. 行政权:行政权主要由内阁行使,内阁由首相领导,首相由国会指定,并由天皇任命。
5. 司法独立:日本宪法确保了司法的独立性,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的法官受到宪法的保护。
至于宗教方面,虽然神道是日本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日本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宗教自由,并禁止国家宗教的存在。这意味着,尽管神道在文化和历史上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但在宪法上,它不享有任何官方或特别的地位。此外,除了神道教外,佛教、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在日本也都有追随者,体现了宗教多元化。
东密(日本的密宗佛教)和儒教在日本同样有其文化和历史影响力,但就像神道一样,它们在宪法上并不享有任何特殊地位。日本社会中,这些宗教信仰通常是私人的事务,它与政府运作和宪法框架保持分离,也就是说政府不干涉宗教事务。
三,韩国的总统内阁负责制。与美国不同,韩国总统担负有非常大的组织内阁权力,实行完全的三权分立,使得总统组阁后建立的内阁,各方面的行政权力相当掣肘,透明的财务审计,几乎使得每一届内阁都不得善终。在这全部过程当中,受益的是全体韩国国民。具体如下:
韩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国家,与美国的总统制有所不同,尤其在权力结构和政府运作方式上。在韩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并负责组建内阁。以下是韩国政治体制的一些特点:
1. 总统的权力:韩国总统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指挥武装力量、处理外交关系、以及组建内阁。总统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且不得连任。
2. 内阁负责制:虽然总统负责组建内阁,但内阁成员(包括总理)需要国会的同意。内阁成员对国会负责,必须就其政策和行动向国会报告并接受监督。
3. 三权分立:韩国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总统和内阁(行政机关)负责执行法律,而法院(司法机关)负责解释法律和裁决法律争议。
4. 财务审计和透明度:韩国强调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设有独立的审计机构以确保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这些措施旨在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保证政府的清廉和高效。
5. 政治挑战:韩国的政治历程显示,总统和内阁面临着来自国会的强大监督和民众的高期望。在政治和财务上的高度透明度有时导致政府官员面临法律和政治上的压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内阁成员可能面临困难。
韩国的政治体系旨在通过强大的监督和审计机制,确保政府行为的透明和负责任。虽然这可能导致行政运作中的一些挑战,但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国家的民主运作和全体国民的利益。
四,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的政治体制是以议会民主为基础的。以下是新加坡内阁模式的一些关键特点:
1. 总统:新加坡的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主要扮演一个象征性角色,但在某些领域如国家储备和公共服务的任命上,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2. 内阁:新加坡的内阁由总理领导,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总理是内阁的首脑,并由总统任命。通常,总理是议会中最大政党的领袖。
3. 议会:新加坡是一个单一议会制国家。议会负责制定法律、审批国家预算和税收以及其他立法事务。内阁成员(包括总理)通常是来自议会的成员,他们必须对议会负责。
4. 人民行动党: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人民行动党(PAP)一直是执政党,对政策和立法具有强大影响力。
5. 法治和透明度:新加坡以其强有力的法治和高度的政府透明度而闻名。这有助于确保政府的有效运作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6. 经济发展重点:新加坡内阁特别强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吸引外国投资。
新加坡的政治模式强调效率、透明度和稳定性,其目的是确保国家的长期繁荣。
●东西方神话差异考
南柯舟
西方神话(特别是荷马神话)与中国神话在系统性方面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以下是几个重要因素:
1. 文化与宗教传统的差异: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罗马神话,深受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强调逻辑性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希腊罗马神话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包括神祗的家谱、神话故事的集成等,这些都被详细地记录在诸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古典文学作品中。而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如道教、儒教和佛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宇宙的平衡以及道德的教化,这些传统倾向于通过寓言、故事等形式传达哲学和道德观念,而非形成一套严密的神话体系。
2. 历史演进和记录方式的差异: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历史和神话被较早地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这有助于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神话传说体系。而在中国,虽然也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但它们往往是通过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直到较晚的时期才被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神话故事可能因地域、朝代、民族而有所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记录和整理体系,导致中国神话看起来缺乏系统性。
3. 哲学和宗教观念的差异:西方神话中的神祗和英雄故事往往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而在中国,神话更多地融入到民间传说、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与道德教化、哲学思考相结合,而非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化的神话体系。
4. 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和罗马,城邦国家的形式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交流,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神话传说体系。而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分裂和地域广阔促使不同地区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神话传说,这种多样性虽然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也使得神话体系呈现出较为分散和多元的特点。
5. 地理和民族多样性的影响:东亚大陆辽阔,遍布着众多民族和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话传说。这种多样性证明了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在各自的神话传说中找到了体现。例如,中国的汉族神话、藏族的本教神话、蒙古族的史诗传说等,每种神话都有其独特的宇宙观、神祗体系和创世纪念。这种地理和民族多样性导致了神话传说的多元化,每种传说都反映了其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形成一个统一且系统的神话体系。因此,东亚大陆的神话体系展现出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每个民族的神话传说既独立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和思想景观。
●中国主流神话传说是一种近古代创造,而西方神话由来已久。中国主流神话来自元代。最早来自干宝搜神记,吴承恩西游记,无名氏东游记,明朝人许仲琳的封神榜。
《西游记》是根据元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故事等材料演绎而成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它由明代作家吴承恩编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传奇故事。这部小说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以及儒家的道德观念,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元代和之前的民间故事为《西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唐僧取经的故事基础来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迹。玄奘在公元629年至645年间,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取回佛经,并对佛教经典进行了翻译和解释,这一壮举激发了后来无数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
此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角色,以及他们遇到的种种妖魔鬼怪,很多都源自于民间传说和先前的文学作品。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受到了元代杂剧《大圣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齐天大圣”角色的影响,而其他一些故事情节和角色则可能来自于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
●《西游记》的成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吸收和借鉴了大量先前文化、宗教、哲学和民间故事的元素,通过艺术加工和创造性的想象,形成了这部深受后世喜爱的文学经典。
希腊罗马神话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四千多年)的迈锡尼文化时期。这些最早的神话故事主要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成文的记录。
公元前8世纪左右,随着希腊文化的发展和文字的使用,一些神话故事开始被记录下来。最著名的文献包括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元素,讲述了特洛伊战争和英雄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这两部史诗对后来的希腊神话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神话。罗马神话的发展稍晚,主要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开始形成。早期的罗马神话受到了希腊神话的强烈影响,罗马人仰慕希腊文明,所以罗马人接纳并改编了许多希腊神话故事,将其融入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神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体系。
总之,希腊神话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4000多年),而成文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距今2800多年)左右的荷马史诗。罗马神话的形成和记录则主要发生在公元前1千年左右。
●《山海经》中关于东亚大陆腹地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显得支离破碎,各为其说,而直到西汉之后编纂的神话才开始形成互有关联,这一现象说明了几个重要的点:
1. 神话发展的历史性和渐进性:《山海经》收录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它们在被编纂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些故事的形成和流传经历了长时间的口头传播,期间难免会出现变异和分支。直到西汉时期,随着文献记录和整理的能力增强,这些故事才被系统地收集和编纂,形成了较为连贯的体系。这说明了神话是随着时间发展而逐渐成熟和系统化的。
2.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东亚大陆腹地广阔,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差异显著。《山海经》中的神话显得支离破碎,《山海经》之后的神话显得有所系统,部分原因在于西汉政权试图整合这些多样化的地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而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则反映了远古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形成自己的神话体系时,各自独立发展,彼此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
3. 统一与整合的过程:西汉之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加强,以及书写和记录技术的发展,对神话传说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纂的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和广泛。这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神话故事之间联系的建立,也反映了当权者对于文化和思想的统一控制需求。通过编纂和整合神话,不仅可以加强文化的连贯性,还能增强政治的合法性和凝聚力。
4. 文化认同和交流的增强:西汉之后神话传说的互有关联,说明了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和地域间交流的增加,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神话开始有了更多的互动和融合。这种文化认同的增强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有助于形成更加统一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身份认同。
总之,《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从支离破碎到后来形成互有关联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化从多元到统一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交流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总的来说,西方神话之所以显得更为系统,与其文化、宗教、历史记录方式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而中国神话虽然看起来缺乏系统性,但其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同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天皇以及皇室为当然教宗的天然非宗教之类宗教——介绍日本神道教 /南柯简介
神道是一种源自日本本土至今长盛不衰的一种类宗教和宗教哲学体系,主要基于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以下是神道的一些主要信念和特征:
1. 神灵崇拜:神道信仰中最核心的元素之一是对神灵的崇拜。这些神灵被认为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祖先、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神道并没有明确的创造神或全能神的概念,而是崇尚多神制度。
2. 自然崇拜:自然界在神道中被看作是神圣的,包括山川、河流、大地等。人们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敬畏被视为与神的联系。
3. 神社文化:神道的崇拜活动通常在神社中进行。日本人认为祖先有神灵,祖先的灵魂与神灵相通,因此神社就成了供奉祖先与神灵的场所,人们会在这里祈祷、参拜,并进行各种宗教仪式。
4. 清洁与纯洁: 在神道中,个人的清洁和纯洁被认为是与神的沟通和接近的前提。参拜者通常会在进入神社前洗手,以示心灵的纯洁。
5. 神道道德观:神道并没有详细的伦理和道德规则,但它强调个体的责任和正直。尊重他人、保持纯洁以及感恩的态度被认为是重要的品德。
6. 节日和仪式:神道有许多节日和仪式,其中一些与自然周期、丰收、祖先崇拜等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神道并没有像一些其他宗教那样有明确的圣典或创始人,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信徒在神道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崇拜的神灵,而神社和宗教仪式则是神道信仰的核心体验。
中美教师的区别
南柯/文
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是说,在美国,无论哈佛还是社区学院,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当众向学生指出了自己在某种知识点上的不足,教授认为这种习惯是一种良好的认知,也是尊重真理的一种表现。因为真理的本质就是“不断循证”,但是在中国课堂上,老师会把一种“自己认为正确”但却是“错误的理念”进行强制的灌输,并且老师会坚决的认为他自己的知识就是唯一正确的知识,这导致了学生们出现了一个以讹传讹的永久误导,——如果毕业以后该学生不再进行对知识的考究、探讨,那么这种错误的认知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一个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高等生物体存在,他的一生中每一个认知都是正确的吗?
■我记忆中的日本人印象——往事与随想
●亲历纪实文字/南柯舟原创
接到杨先生的邀请。我迅速的收拾行囊起身,从山西太原武宿机场赶往上海浦东机场,随着旅客依次拾阶有序的下飞机后,走过在行李通道领上行李,杨先生已经安排他的秘书刘晓红女士在候机楼出口处迎接我,随着杨女士带路,我们来到浦东机场地下停车场,一辆锃亮的黑色奔驰商务车已经停在浦东机场地下停车场,我们迅即坐车从浦东赶往苏州,一路上,矜持的刘小姐慢慢的放开心情与我侃侃而谈。上海到苏州的路,有一段路正在维护,到了苏州,已经半夜,杨先生吩咐刘小姐先行带我去私人会所洗澡休息,本来预订排好的晚间酒宴,由于时间太晚,准备第二天再行安排。
到了第二天一早,稍微洗漱之后,杨先生的秘书王小姐电话联系我后很快就来接我,刘小姐已经伴随杨先生杨太太在他的会所门口盛装迎我,我们随即一起赶往杨先生安排的预订饭店,酒宴之间,我才略微扫视了杨太太一番,从血统上看,美智子是纯粹的大和族,站在中国人群中,她也能以拥有高挑的身材而自豪,白净的脸庞,修长而乌黑的密发,更彰显着那些在亚洲审美传统中的一切优点,再加之豪爽的性格,精密的办事态度,极为认真的工作作风,勤奋不妥协的工作耐性,毫无怨言极为平和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处处时时表现出容忍和宽容的笑意,她表里如一从不在背后随意的评价他人,在我们第一次见面乃至于以后的相处里,在外形和观感上她留给我的印象,绝然与在第二次大战后中国制作的影视片中那些残酷的日本战士所留给我们的刻板映像完全不同:个头矮挫、行为野蛮……,当一个活生生的当代日本人站在你面前,你绝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他们集中了人类品格中所有的作为独立个体的优势。
饭局之间,杯盏交错,互相致酒,微醺之后,秘书刘小姐和王小姐开车,刘小姐接我和杨先生回到私人寓所,王小姐姐杨太太去公司公办,进了杨先生的私人寓所,杨先生带我参观,这是一整套占地整整一层的平层公寓,满壁悬挂名家字画,第一间是纯一色日本风格,悬挂的是中日书道名流的字画,随后进去的是其他国家风格的公寓,比如印度式的套间,英国式的套间,每一间寓所按照其国家主题,悬挂了该国书画书画名流的艺术珍品,都是杨先生用多年的时间悉心收集而来,遵照杨先生的吩咐,秘书刘小姐开始在厨房忙碌,杨先生趁着空挡介绍说,我们在饭店的酒没有喝的很好,我们在家里继续喝,按照礼节,你第一次来我私人寓所,我们要在家里表示欢迎,我们现在两人继续开个私人小paty,刘秘书作陪,以畅余欢,刘秘书于是在桌上摆了两道料理,她一边摆一边说,这是我们驻越南办事处的小姑娘从越南带来的越南湾蟹醬,又端来一道生黄瓜,一瓶清酒,杨先生又说:按照礼节,来到私人寓所,我们要表示酒迎的欢迎,我这里有很多品种的酒,茅台、汾酒、清酒,最近我们驻越南办事处的职员,一位越南小姑娘要到日本去学习,顺道给我带了点蟹醬,这道蟹酱只有在越南湾她们家乡那一带制作,没有批量生产,但味道极为鲜美,最好的品尝蟹醬的配酒是清酒,我们开瓶清酒品尝品尝。于是我两一边谈,一边开始品尝越南蟹醬配清酒的私享。男人们坐下,可能配酒最有味道的是谈女人吧,他谈起了他的太太。
美智子出生于日本名门望族,是日本有名的政治家家族,她极为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她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汉语。谈到她的家族,在明治天皇时期,由于“兰派”使得国家开始繁荣,后来她的家族的祖先从那时起还是立下了“无论如何要熟悉英文,这是我们的国家和家族繁荣昌盛的保证”的遗嘱,遵循这样的祖训和家训传统,美智子从小就学习英语,但由于她热爱中国文化,在高中进入大学时,她还是选择了汉语作为自己的专业课。
“必须去深入中国才能了解中国文化”,这是很多前辈对她的教诲。九十年代中期,为了加深对汉文化的理解,美智子选择了去美丽的中国旅游城市H市作一名日语讲师,同时深入进修中国文化。在这期间,从新疆到西藏,从蒙古到海南岛,从青海湖到武夷山,美智子凭着自己坚韧的双腿,就走遍了中国大部分著名景点的山山水水,通过旅游她爱上了中国这个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这个国家,领土广大,国土上到处遍布美丽的风景,悠久多样的灿烂历史文化,深深的使得美智子着迷,甚至她感到自己已经迷恋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她了解到曾经盛行在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战争,不仅对日本国民和国家造成了几乎导致灭国的伤害,还对中国这个国家发生了不可饶恕的伤害时,她经常陷入深思中,常常感到内疚不已……作为日本国民,她从内心里感到,将来在有机会时她非常的愿意承担一份当然的责任,对这里进行补偿,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弥补……
其实Y先生并非是美智子的学生,他在N市的N大学读英国文学,由于一次浪漫美丽的邂逅,她们相爱了
他们的恋爱充满了艰难曲折,美智子家族中的男男女女,绝没有跟中国人通婚的传统。美智子的家庭是强烈反对她们缔结为婚姻的,自从远在东京的妈妈知道了女儿跟中国人在恋爱,妈妈的眼神里经常流露出难以名状的忧虑,即使父亲的绝然拒绝,都无法改变美智子和Y先生的爱情。美智子最后竟然以决裂的口气对父母说: “我应该有独立的生活”,这样赤裸裸的威胁,在妈妈的绝望中,美智子也只好与家庭达成妥协:“Y先生必须移民日本,美智子的婚姻才能获得爸爸妈妈的祝福”。
Y先生终于在中国他的家乡和日本她的家乡分别举行了婚礼,娶了这位日本名门望族的清纯姑娘作为太太,当Y先生旅居到了日本后,专门去日语学校加强学习了过去与美智子在恋爱期间所勉强学习过的日语,不久家族安排他进入一家株式会社,最先在基层做一名课员,由于Y先生积极努力,工作得到了上司的肯定,最后竟然做到了课长。后来,不甘心一辈子做公司职员的Y先生,在太太的辅佐帮助下凭借一点个人积蓄和娘家的陪嫁,双双出走香港进行创业,在日本——香港——欧美之间四头跑,主营业务是日美欧贸易,十几年下来,靠着为人踏实可靠和关系网的不断支持,他们夫妇在香港置业了上百套房产。每当赚够买房子的钱,他们就把财富用来买房子,而不是去做金融理财,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证券曲线的起起伏伏。
她们夫妇发现,在国际商事中,中国,渐渐变得成为一个无法躲脱和回避的非常重要的巨量因素,在频繁的商贸活动中,Y先生结识了几位从中国故乡S市到香港举行招商活动的政府外办和商务局领导,在外办和商务局领导热情邀请回祖国考察商业机会后,Y先生几经考虑筹划,决定赴S市投资。于是,Y先生卖掉了全部在香港和上海的房产,又经过几个回合的家庭磋商,与妻子家族在日本国内的世交财团达成了一项投资协议后组成了一个财务后援团,连带他们夫妇名下全部的财产,以及和妻家的关系筹借的全部资金,携带着家族后援财团看准的一个市场涵盖范围相当广阔的优秀工业项目,把资金投向了S市。
由于投资机制不同,从投资开始,投资项目所需基建工程的整体承包合同就陷入了一场深不见底的法律事务纠纷,蔓延到至今……
当他们发出邀请,请我赴S市参与处理他们的企业的涉法事务文件整理后,我一到S市,就被他们安排住进他们公司的私人会所,此后我以个人名义不断的参与董事会会议。
此时我面对的情况是,Y先生邀请的几位J省律师和几位京城名律师,没有一位把整个案情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叙述清楚,冗长的文字影响了司法事务的表达,继而影响向上级司法部门陈述司法事务的便捷性。一篇对案件避重就轻的陈述,支离破碎的细节,导致了即使案件刊登在中南海《每日内参》上,依然于事无补,没有得到高层应有的回覆。
我在此情况下接受了艰巨任务:翻阅整个案件案卷,参加董事会会议,整合整个案卷中的司法文件和经济合同文件,以简明扼要的文字陈述案情。
<未完待续>
遥远的相聚——遥远的相距
南柯/文
出土文物中古埃及时期(BC2575年左右—BC1075年左右)颜料碗中的一种蓝色,就是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曾经所崇尚的“雨过天晴云过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颜色[捂脸][捂脸][捂脸]
蓝色,在古埃及,这种色彩是古老的。而埃及古典绘画独特的风格也是古老的。它首先在中古埃及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575-2150年)被编入法典,作为正规祭祀使用的颜料色彩与风格。
这样的色彩和风格,在中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575-2150年)中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公元前1975-1640年)和中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39-1075年)几乎没有中断。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埃及之前,画家们一直在使用这种颜料。这种风格与埃及人的宇宙秩序思想交织在一起,即死后灵魂永恒的需要。它的起源故事始于法老文化本身的诞生。
到了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其墙面绘画与中古埃及时期(BC2575年左右—BC1075年左右)墙面绘画中人体比例,色彩丰盈,精美程度,具有巨大的差异对比。在中国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以石青、石绿、朱砂为主要色彩的青绿山水画的萌芽。
蓝色是古埃及绘画中贵族特有的头饰色彩,在画面中,王子臂膀粗壮雄姿英发,正在射箭。持剑的应该是王后。古埃及人也将他们认为的尊贵事物涂以蓝色。人物的行为是一种文化象征,象征了男子积极征战,俘获,而女子在鼓动男子,指示方向,进行备战。
对于蓝色的偏爱将中国宋代皇帝艺术家宋徽宗赵佶(1082-1135)与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联系起来,他们都是卓越的古代艺术家。《文艺研究》2021年第6期刊载有一篇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郑燕燕博士的文章,即《从地中海到印度河:蓝色佛发的渊源及传播》,文章指出:“使用青金石蓝色的“绀琉璃发并非起源自印度本土,根据已有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分析,它的出现应该受到地中海沿岸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等文化的影响”。
对于维米尔使用青金石蓝色作这副画,有一部影片《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演绎这幅油画的作画过程 因此我有理由怀疑东方艺术文明和宗教文明中崇尚蓝色来自西方文明的传播,延伸及文化也如此。
这使得我想起宋徽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之美,随后即演绎为元青花的美,它在雅致上超越今天对红色加以膜拜的东方审美风。
今天的阿拉伯人大部分来自古代大食地区,是一个位于今天中东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其领土范围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阿富汗等国家,它与两宋之间的贸易关系最早始于唐朝,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陆路交通变迁,朝代通关制度变迁,成吉思汗对中东的战争,以及元朝末年,欧洲黑死病的流行,到了1351年,正是元末大瘟疫最为猖獗的时期瘟疫流行时期,这个时期,阿拉伯对大陆中原的贸易逐渐衰落,由于青金石产自中东,瘟疫导致贸易减少,也导致了元青花产业的衰落。
来自埃及哈瓦拉的时间在公元一世纪的器皿中还残留着颜料的痕迹。
资料来自大英博物馆/朗顿分馆;
大英博物馆/佛罗伦萨/斯卡拉分馆
Traces of pigments remain in these first-century A.D. vessels from Hawara, Egypt. British Museum, Lonndon
BRITISH MUSEUM/SCALA, FLORENCE
从印度因明佛学空观看世界
——从古到今人类意识形态文明变化趋势
南柯/文
今日,佛学空相文化,印度得其心,中国得其文。印度已经融入实践,在中国沦为以空相说法。
古典时代,人们处于愚昧中,所有邪恶聚集在一起,抱团成恶,亲近邪恶,可能会获得利益。但近代以来,高科技发展,自由传媒使得认知趋向文明。在文明社会里,认知普遍走向均匀,导致良善成群。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旦亲近邪恶,必被善群所挤兑屏蔽,这就是从古代到今天的变化。
假如以佛悟道,进入绝对空观境界,从佛学空观,要参透世间真理,即使我18岁就读了读了因明学《因明正理门论》(古印度陈那菩萨著),也要深刻自悟,方知空要进入真空,也是难事,空中无我,就是无我知,无我见,更无它见,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绝对空,进入化境。
如果成了真空无他,也真空无我,因为人本身的“自我”也是世间一个它体,如此,真空无他,真空无我,便成了悖论。
人怎么从无我中接纳自我?又如何从无他中接纳他人?迎而不和,和而不合。
空,在意识上做到迎而不和,和而不合,对善保持敬畏亲和,远离众邪众恶,敬而远之,既在内在保持接纳自我(自我之善),又外在接纳他人(他人之善)。世间愚昧众多,对愚昧如何?只有远离愚昧,拒绝愚昧,不交不流,敬而远之,才能保持自我清醒。
心,君之枢机。思者,命之枢机。君者,国之枢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所愚者。臣,所谀者。君若无独立思维,是智商不足。君若无系统思考,是知识不足。下愚上谀, 君思被民意诱导,君命被臣意裹挟,君志被被臣民之意挟持,那一个国家就陷入混乱了。
历史早已进入非凡时代,进入联善灭恶时代,联群灭独时代,这是世界的走向,并非以个人的意志所能选择的,在愚昧人群中,愚昧族群中,依然会抱团成恶。一个人,一个国家,如何选择,是其世界观和传统思想表现在行为上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