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sectional Philosophy Thinktank

Intersectional Philosophy Thinktank

交叉哲学与数理哲学网导航

普世价值哲学基本原理研究探讨

人类认知基本原理

■人类爱的基本原理和顺序

南柯舟

人类认知基本原理从生到死,爱有秩序。如果你连人类的生命都不爱,你所爱的就是你那隐藏在自己内心中的无数邪恶的“欲火”。而任何不爱“人”的“爱”,都来自伪装的爱。人类的爱,有他诞生的秩序,也就是爱的正常的秩序,幼小的时候,人类的爱从爱动物开始,然后是爱他人、爱人类、爱地球……任何违反这个秩序的,都是不可能的。爱具体的集体,是一种交易和反馈,比如爱家庭、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如果它们不爱你,按照原理来说,你就不可能去爱它们,这是人类的本性,任何违反本性的东西都是一种伪装,一种心怀鬼胎的更大交易。(哲学家南柯舟)。

圣者境界:从语法、语义分析谈及先验、后验再论苏东坡之佛学层次以及世间哲人之超凡入圣境界

——南柯思想录

概述:在语义分析中,作者强调数学、物理、化学中的现象规律,是先于人类存在的先验产物,而具体的理论思想观念则是人类的经验产物。这表明数学物理化学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


作者指出先验存在于人类之前,与人类本体的存在无关。而只是因为人类之存在而呈现出来。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先验”概念,将其解释为先验存在,其不因人类本体而存在,而是因为人类存在而呈现。作者引用“美之为美”的例子,阐述先验属性与天道相关,它不符合人类的意识形态。对于先天属性,如动物的欲望,认为它是天道,是先验的。然后以苏东坡的观点为例,指出他未能理解“为吾所有”的本质,苏东坡认为“清风、明月”也是可以属于他个人的。最后,作者强调,只有悟透大道而有情,才能达到圣者境界。


总之来说,语义分析通过讨论先验与后验的关系,以及先验与人类本体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先验的存在并涉及到作者对一些哲学概念的见解。


前序:假如苏东坡在日,也当为我辩论一番,“清风明月”究竟是否可以“为吾所有”?


●基于亚里士多德、克里普克、康德、罗素、艾耶尔、齐硕姆、奎因等人,先验论得到发扬光大。中式思维对西方哲学先验论解释:先验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知识。例子包括数学、重言式和出自纯粹理性(英语:pure reason,或称 speculative reason、theoretical reason)的演绎推理。


牛顿生命残存最后三年,整整小牛顿81岁的伊曼纽尔·康德出生(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康德认为:先验(汉语解释误解为“知识“,实际上这是一种先验的能力而非知识,“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但是这种能力不通过学习而获得。)能力独立于经验而存在;这种“先验”,或者超验的条件,是在人类认知器官中先天具备的,不可能由任何经验得到。


引起我质疑的是,按照康德的理论,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在发现万有引力前,为什么这个万有引力,在牛顿之前人类进入具有了文字的文明社会几千年来,这个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理论,却居然无法从“人类认知器官中先天具备的”在那时之前往昔亿万人的认知器官中脱颖而来? 那些“不可能由任何经验得到”的,却被牛顿得到了?这只能证明,是来自后天的知识系统。1687年牛顿在44岁时的7月5日,该理论首次在其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这一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的传教士白晋、张诚等五人到达中国,白晋和张诚两位神父被康熙帝留京供职,其他三人则获准前往各省传教。如果这一时期,康熙开放国门,中国迎接欧洲文明到来,汲取文明进步之光的机会,对于中国并不算晚,可惜了他的继承者们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傲慢自大,认为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奇技淫巧……历史从此……依然无法改变皇帝们对待“大清国”治国理念的态度……


■因概念认知不清而产生的逻辑病句分析:

貌似正确的一句话姑且称之为A句,以下统称为“A判断”:“人类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现象是先验的,而人类对于一切自然环境现象规律的认识发现和理论知识,都是人类后天感知经验的意识形态!”。

■语义分析一:

A判断:人类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现象是先验的

A句判断句法语义分析(核心部分):

人类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现象是先验的)

主语判读:其主语语义:现象是先验的。

二,其利用定语结构改变语义:

(其转义内容)

人类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

三,其整句定语结构单独拆解:

其整句主义主体:人类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隐藏:现象是先验的)。

其定语之核心意义:(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

三,定语之主体分析:

⑴:人类的(结构)功能、自然的●环境/规律。

⑵ (人类的)●结构、(自然的)●环境(规律)

⑶●人类的(结构功能)、●自然的(环境、规律)。

⑷●人类的(结构)功能、●自然的(环境)规律。

四,定语表达之隐藏意义:

①人类的结构和(自然)环境是先验的。

②功能和规律是先验的。

③人类是先验存在。

④自然是先验的存在

五,A句●其中的逻辑结构矛盾:

A句之语病⑴:模糊

句义:人类的结构和自然环境是先验的。

●根据副体从属于主体。

●本句主体为人类,副体为结构、环境:

分析:人类的结构: 何为人类的结构之(先验)?

1,人类如何先验?

概要分析①:肉体之存在(先验)?

概要分析②:精神、思想之存在(先验)?

2,人类之结构如何先验?

概要分析①:肉体之存在(先验)?

概要分析②:精神、思想之存在(先验)?

●本句副体为结构,环境:

语病⑵,(人类之)●结构、环境,如何先验?

语病⑶,规律、现象,如何先验?为何先验?

来自人?来自物自体?来自现象?来自天道?

来自第一原理?要说清楚。A-本句是:人类的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规律现象是先验的,而人类对于一切自然环境现象规律的认识发现和理论知识,都是人类后天感知经验的意识形态!

语病⑷:主体和副体冲突。

配对矛盾(体):

人类先验,自然先验

结构先验、环境先验

功能先验、规律先验

三个配对,形成语义自我矛盾。

这等于说:

第一,我的矛是无比锐利的,我的盾是无比坚固的。

●总结:矛盾律:二律背反。

第二:这也等于说:鸡生蛋,蛋生鸡。

总结:无视第一原理原则。究竟何为创造者?先行者?

第三:这等于说:张三生了李四,李四又生了张三。

总结:违背自然律。

■语义分析二:

数学物理化学中的现象规律,是先于人类存在的先验产物(主体阐述:现象规律先验于人),而数学物理化学中具体的理论思想观念,都是人类出生之后的经验产物,既数学物理化学都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主体阐述:理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是后验产物)。

总结:深受唯物主义熏陶之本体矛盾律:

如果人类后天经验即后验的“现象规律”被陈述为先验的,那么此“理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如果它们不符合先验性的“现象规律”,又谈何(何来)“现象规律”呢?

如果(理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符合(现象规律),又何为(何来)先验?

出现此等问题的根源,在于主要问题:不明白何为“先验”。

●先验之解决是何为先验:

先验,先验其存在,不因人类本体之存在(人类本体的存在,归于非第一现象,乃是第二现象,即基于生命现象之现象)而存在,它因人类存在而呈现出来。


即美之为美,第一灵心期待占有、第二灵心期待欣赏,第三灵心期待旁观,第三灵心置于无视(两种境界,其一是悟透大道之无视,其二是不明大道之无视,悟透大道之无视是有情,无视大道之无视,是无情。此等无情,只能是反人类也。看花爱而无视,如果有情而无视,是,是真有情。如果无情而无视,真乃逆反人伦,归入冷血也<不符合人道,也不符合天道赋予人类的功能>)。

动物之先天属性,乃是天道,即来自先验,此欲望是一灵退于一灵。所谓苏东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天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吾所有。他不明白,即使“天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也并非“为吾所有”,非“为吾所有”,乃是天道,乃是先验。而“为吾所有”,也不是意识形态能契合“规律现象或现象规律”者,它与天道不符合。

苏东坡不明天道,私藏清风明月“为吾所有”,依然是人间“痴者”,痴心妄想,虽然其颇爱佛学,与佛印大和尚交善,仅仅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彰显罢了,但始终未明“佛理”,仅仅一凡夫,庸夫。

只有进入悟透大道之无视而有情,才能进入圣者境界。

●《圣经》我见:何谓“道成肉身”及其天律?

——来自超神之理性对愚昧的启蒙:关于《圣经》中人类历史无法阻碍“道成肉身”的天律 ●南柯舟思考


一 原始本意


“道成肉身”这一概念源自《圣经》中的约翰福音,具体地说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1,14)。这句话描述的是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教义之一,即耶稣基督不仅是上帝的儿子,也是上帝自己在人间的化身。这个教义强调耶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二 宗教内的更详细意义


在基督教理解中,“道”(Logos)代表了上帝的理性、智慧和计划。在这个意义上,“道成肉身”意味着上帝的智慧和计划通过耶稣基督在人间具体化,耶稣的生活、教导、死亡和复活成为了上帝救赎人类的方式。


三 基于原始意义在不同语言内的演化寓意


Logos,英语翻译到汉语为“逻各斯”,它是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以及基督教神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古希腊文中的一般用语中,它有“话语”的意思;在哲学中,它表示支配世界万物的“规律性”或“原理”;在基督教神学中,是“耶稣基督”的代名词,因为他是“天主”的圣言发出者,也是万物的“规律”的源头,而新教使用的《新约圣经》,一般将它译为“道”。


英语中逻辑的单词“logic”的字根也来自于“逻各斯”。在英文里,各种学科的字尾(-logy)也来自于它,例如地质学(geology)等等。


当它译为拉丁语时,则变为:“ratio”,在转为法语后是:“raison”,最后,它成为英文中理智(reason)与理性(Rationality)的字根。


以上是Logos的演化历史,汉语中即使“偏旁部首”,都无法呈现极为有深刻意义的演化历史,没有这种具备互相关联的,相近意义的、复杂意义的“意义演化”的概念。比如木字旁,树和林,你也只能从“木、树、林”的区别里,看出其中同属于“木”类,但看不出其中具体的深刻意义,因此,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的“内心世界”,相当的简单、粗糙。


四 “道”的更广义涵盖


“道”是什么?“道”,是“善”,是“成”,是“败”,是天“律”,“道”不仅在人身之上成就其“肉身”,在地球上,“它”还成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人间,“它”成就进步文明,这就是“道。”


道成肉身,说明这是一个天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于人来说,更说明了人类向往成“道”的心,是来自历史传承,来自人类本心,来自自然,无法阻碍,它在人间,是在演绎良知传承规律。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理解,“道”也相当正确,“道”就是人们不断升级的“需要”。


五 第一因/第一原理/宇宙法/人间法则


而在更广泛的哲学或宗教文化中,“道”可以被解释为宇宙的根本法则、生命的本质或存在的根源。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道成肉身”也可被理解为这种宇宙法则或生命本质在人类历史和经验中的体现。


六 天律: 科学领域的自然法则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无法阻碍“道成肉身”的天律。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变迁,自然法则和宇宙的智慧始终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人间体现和传承。他提出的观点可能是指,即使是科学家们,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探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成肉身”的体现,即使他们可能不参与传统的宗教活动。这种理解超越了传统宗教的形式,指向了一种更加深层的、与宇宙法则相联系的信仰和智慧。


七 人间之“道”


实际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道”息息相关,互相联系,人们内在的精神和智慧需求,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需求驱动人类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成长,这也是一种“道成肉身”的现代诠释。


八 宗教—科学,在上帝或神面前的一体律


据说很多卓越科学家晚年也倾向于基督教。但很可惜的是,历史上没有他们去教堂礼拜的记录。因此,也许他们内心的宗教是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宗教,也就是一个“自然神教”,而不是一个对“有情、有态、有形”的上帝进行膜拜的宗教,而那个有“形”、有“态”、有“情”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宗教(可呼吁、可盼望、可期冀、可依赖)中以膜拜上帝为核心建立的“宗教”,是沟通天律与人间的通道,是人间给予他们最后的慰藉。而对于那些智慧直接深入哲学与天律的人们,他们信仰的天律,本身就是智慧,而非相反。


九 宇宙-科学-人/本为一体:愚昧所未闻


综上所述,“道成肉身”不仅是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教义,也可以被广泛地解释为宇宙智慧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和实践。这一概念强调了人类与更高智慧或宇宙法则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通过人类的行为、文化和精神追求不断得到体现和传承。


(南柯舟宗教认知学说)

■民主的真相

作者:南柯舟


●苏格拉底在当年没有发现democratic里的猫腻pseudo-democratic.


●因而,苏格拉底并不是最全面的表达了能够被评价的,能够被监督的,虽不至于完美但却几乎无缺的democratic[握手][握手][握手]


●如果当年苏格拉底没有面对以下四种特殊情况,他就不可能死亡。


●可惜那个时候,乃至于今天,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四种情况都是anti-democratic



●以下是四种non-democratic和anti-democratic

情形,它们是:


●一,不可反对的democratic,或可以进行交易的democratic=Totalitarian-politics。


●二,畸形的democratic=完全没有异议的democratic(不敢表达的第一种),或完全没有意见的democratic(不敢表达第二种)。


●三,恐怖主义的democratic=通过死刑来实现democratic,或否决个人生命价值的democratic


●四,异常的democratic=通过大批判来实现的democratic,或通过暴力来实现的democratic。


●一个是认知其真假,一个是鉴别其真假,一个是如何保障其真假?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够明确提出这些东西。如果大家提不出不同意见的话,那么我就第一位提出它来,大家可以挑出毛病,加以完善。


●可惜直到今天,很多人也是不清楚的,也是稀里糊涂,他搞不清楚什么是什么能保证?他不会鉴别真假。我提出这四点完全可以鉴别真假。在这里我把这四种“非/反”问题提出来,如果大家知道哪里曾经提出过其他鉴别的方法,请告诉我。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二元论比较研究  南柯舟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二元论比较研究

摘要

二元论是西方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涉及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多种对立关系。本文将探讨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二元论思想,通过对比这四位哲学家的观点,揭示他们在哲学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及其思想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这些哲学家对二元论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从静态的对立到辩证的统一的思想历程,以及二元论如何影响现代哲学与社会理论。

引言

二元论,即将世界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领域或原则进行理解的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开始,二元对立的观念成为近代哲学的基础。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体系。本文将通过分析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黑格尔的辩证统一思想及马克思的阶级二元论,探讨这些二元论观点在西方哲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笛卡尔的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奠基石,他的二元论主要表现在“心物二元论”上,即将人类存在划分为心灵与物质两种不同的实体。

思维实体与广延实体的区分

笛卡尔认为,心灵(思维实体)是非物质的,是能够思考的存在;而物质(广延实体)则是占据空间、可测量的存在。这种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将精神与物质清晰地分开,使得精神独立于物质,并可以通过理性加以认识。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奠定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基础。他认为,主体是心灵的思维活动,而客体则是物质世界。主体通过理性认识客体,客体则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存在。这种严格的主客二元对立在现代认识论中有重要影响。

灵魂与身体的交互问题

笛卡尔提出心灵与身体的交互通过松果体发生,但这一理论长期以来备受质疑。灵魂如何与物质身体相互作用,成为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一个难解问题,并引发了后续哲学家对其二元论的深思与批判。

二、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试图解决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中的认识论困境。

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

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人类只能通过感官和知性认识物的现象。现象是人类主观条件下的经验世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的认知之外的“本质”,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

先验认识与主体的作用

康德提出,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经验,而是通过先天的认识结构(如时间、空间)主动构建世界的经验。也就是说,主体并不完全是笛卡尔式的旁观者,而是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建构性。这是康德对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一种修正。

自由与必然的对立

在道德哲学中,康德提出了自由与自然界因果律的对立。他认为,人类在道德上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在超越自然界因果律的层面上进行的。这种自由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

三、黑格尔对二元论的扬弃

黑格尔批判笛卡尔和康德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对立,提出了一种辩证法的思路,试图超越二元论。

辩证法与主体客体的统一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提出,主体与客体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历史过程中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达到统一。他认为,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对立到统一的辩证运动,最终在绝对精神中实现自我意识的圆满。

自我意识的辩证发展

黑格尔认为,意识的最初阶段是主体意识到客体的存在,但随着辩证的发展,意识会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认识论,也适用于历史和社会发展,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

历史的辩证进程

黑格尔将辩证法应用于历史发展,认为历史是世界精神通过各种对立(如奴隶与自由、理性与非理性)不断扬弃的过程。最终,历史的辩证发展会走向更高层次的统一,达到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

四、马克思的阶级二元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二元论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将其应用于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与现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种矛盾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将发生,新的生产关系将取代旧的关系。

阶级斗争的二元论

马克思强调,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阶级对立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批判了笛卡尔和康德对意识的过度强调,提出“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由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种唯物主义立场彻底改变了二元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五、四者思想的比较与评析

通过分析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二元论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处理二元对立时的不同路径。

笛卡尔与康德的区别

笛卡尔通过心物二元论奠定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基础,康德则通过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试图超越这一对立,强调认识主体的建构性。然而,康德的二元论仍未完全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分离问题。

黑格尔的辩证统一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扬弃了笛卡尔与康德的二元对立,提出了动态发展的统一思想。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和意识的进程都是通过对立的扬弃实现的。

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

马克思则进一步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应用于历史和社会领域,提出了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与前者不同,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彻底颠覆了传统二元论中意识主导物质的观点。

结语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二元论代表了西方哲学不同阶段的思想发展。二元论思想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出发,经过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修正,到黑格尔的辩证统一,再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西方哲学从静态对立到辩证统一的思想历程。二元论的讨论不仅在认识论、存在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现代社会理论中发挥着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元论在哲学史中的演进轨迹,并从中获取启示。

Cookie settings
X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
You can accept them all, or choose the kinds of cookies you are happy to allow.
Privacy settings
Choose which cookies you wish to allow while you browse this website. Please note that some cookies cannot be turned off, because without them the website would not function.
Essential
To prevent spam this site uses Google Recaptcha in its contact forms.

This site may also use cookies for ecommerce and payment system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Google Servic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from Google to access data such as the pages you visit and your IP address. Google services on this website may include:

- Google Maps
- Google Fonts
Data Driven
This site may use cookies to record visitor behavior, monitor ad conversions, and create audiences, including from:

- Google Analytics
- Google Ads conversion tracking
- Facebook (Meta Pixel)